孙坚十七岁那年,因为一个人就敢冲去跟一群贼人干架,胆子和勇气都大得很,结果在州郡里出了名。就这样,他从老百姓一下子变成了当官的,当上了县尉,还得了个“江东猛虎”的绰号。
这就是东汉时期挑选官员的办法,也正是这个办法,让东汉即便到了快灭亡的时候,虽然朝廷快散了架,但各个州郡还是能各自拥有强大的军队。说白了,就是因为东汉的州郡官员都不是靠吹牛上位的,他们都是靠真才实学坐上高位的。
【中国历史以宋朝为分水岭,有以下两个特征很有意思。】
在宋朝之前,就算那些王朝快不行了,皇帝在京城说话没人听了,官场上也烂透了,可它们的地方军队还是挺能打。只不过,朝廷已经管不动这些军队了,所以改朝换代都是自家人在内部闹来闹去的。
比如说东汉末年,那时候军阀们各自占地为王,三国之间打得不可开交,天昏地暗。可奇怪的是,像鲜卑、乌丸还有西羌这些在北边和西边的游牧民族,他们骑着骁勇的马匹组成的骑兵部队,为啥没趁着这个机会来攻打呢?
其实,不是不想做,而是真的做不到啊!
就算中原地区正在内斗,随便拉出一个军阀手下的精锐士兵,反击一下,那些游牧骑兵都抵挡不住。汉朝虽然快要走到尽头,但汉军的战斗力依然凶猛得像老虎一样,这让后来读历史的人都非常感叹。
第二种说法:从宋朝那会儿起,啥都变得不一样了!
宋朝以后,每个朝代到了中期,军队的打仗能力就开始变弱了。到了朝代快结束的时候,军法制度乱成一锅粥,士兵不想打仗,将领也没有斗志。就像宋朝和明朝快灭亡那会儿,虽然有上百万的军队,还有神臂弓、火炮这些特别厉害的武器,但外敌一来,马上就被打败了。
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说到底,问题还是出在人身上!说得更明白点,就是当官的、士大夫这些人出了问题,他们从崇尚武力变成了觉得文化弱是荣耀,把武力看作粗鲁低俗了。
得说实话,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,其实就是被当官的作风给带动的!
士大夫阶层以“文雅柔弱为傲”,这种风气影响了整个社会,连国家的性格和民众的风气都变得文雅而柔弱。这样一来,国家对外打仗就老是输,最后总是因为外来的威胁而灭亡。
【孙坚的入仕之路——东汉的官员是怎么选出来的。】
在科举考试出现之前,中国古代的官员是由别人推荐上来的。要想得到推荐,光会读书写字写文章还不够,最重要的是得有真本事。得先在一个县里因为能力强而出名,这样才有资格被推荐。
当然啦,这种能力涵盖了多方面的技能,不光光是指打架的功夫。
不过,只要你有高强的武艺和非凡的胆识,也一样能被推荐。
比如说孙坚,他十七岁那年勇敢地跟海贼打架,一下子就出了名。靠着自己的本事和胆量,他从啥也不是的平民老百姓,一跃成为了官员。
东汉末年,钱塘江畔海盗泛滥,凶猛又嚣张,在岸边到处作乱,害得沿海的老百姓被海盗搅得生活不得安宁,痛苦万分。
可是有一天,一帮海盗,头头叫胡玉,却在一个才十七岁的小子那儿吃了亏,这小子就是孙坚。
那时候,胡玉他们抢完东西回来,正在岸边上分东西呢,船就停在江边上。
海盗船啊,想必上面有着醒目的标志。这样一来,钱塘江上那些忙着做买卖的船队可被吓得不轻,都远远地停住不敢靠近,大伙儿心里都巴望着那帮坏蛋的船早点消失,这样大家才敢继续赶路。
住在富春的孙坚,这天跟着老爹出门,他们家的船呢,也跟着其他的船一起,找了个地方躲海盗去了。
可这么一搞,年轻又冲动的孙坚立马就发火了!
汉朝风气崇尚武力,国家政策看重军功。孙家富裕,家里的孩子们从小就得学习读书和练武。
所以孙坚觉得,大男人怎么能一碰到事情就胆小怕事,躲着敌人不敢上前呢?
然后,他一气之下站了起来,向父亲请求允许,要带人上岸去打海盗。
要知道江上那些做生意的船队,还有保护他们的武装人员,其实都不少。但海盗的名声太坏了,大家肯定是能躲开就尽量躲开!
然后,孙坚的爸爸没答应这个要求,让他老老实实待在船上,别乱跑。
不过,孙坚可不高兴了,他拎起一把大刀,就要往岸上冲,打算一个人去看看那些强盗的底细。
这样一来,可把周围的人都吓坏了,尤其是他的父亲,更是严厉地阻拦他。不过,这少年的脾气倔强得很,像是要吞下整个天地,哪里拦得住啊。
不过孙坚可不是个冲动的人。他上了岸,先是悄悄地躲起来,借着地形的掩护,偷偷观察那些强盗。只见他们乱哄哄的,只顾着坐在地上分钱,既没有队伍的规矩,也没有放哨的人,一看就知道是群没有组织纪律的散兵游勇。
于是,孙坚想了个办法,他大大方方地走到离贼人几百步远的地方,右手拿着刀,左手不停地指指划划,大声喊着像“第一队往左、第二队往右,第三队跟我冲”这样的命令。从远处看,就像个带兵的军官在指挥士兵,好像马上就要把盗贼们包围起来似的。
海盗们一看,吓得要命,还以为大批官兵打过来了。他们吓得魂飞魄散,丢下金银财宝,“哗啦”一下,玩命地往岸边跑,急急忙忙地升起船帆,划船逃走了。
孙坚见状,立刻拎起刀拼命追赶,没想到还真让他追上了一个单独的敌人。他一把抓住那人,手一挥刀,“嗖”的一声,就把那人的命给要了。
就这样,一个年纪轻轻的小伙子把一群凶猛的土匪给吓跑了,还抢到了好多东西,并且立下了一个杀敌的大功。
这件事情让在江边躲避盗贼的船队上的人们都感到非常惊讶,所以他们就去钱塘县报告了这次的功劳。
从那以后,孙坚就被叫做“江东猛虎”。看他那既胆大又心细的样子,能摸清一群贼人的心思,还擅长故意夸大自己的声势,就知道这家伙不光武艺高强,肯定也读了不少书。
孙坚的大名传遍了整个州郡。郡里一看,这么出色的年轻勇士,自然得把他招来当官。没过多久,这个原本没有官职的少年,一下子就当上了县里的代理尉官。
县里的临时县尉,也就是代理管理县里治安的官员,他算是汉朝官方认定的副县长级别。这足以证明,东汉时期对英勇的人,总是很大方地给予奖赏和提拔。
之后,孙坚当上了假尉,他多次打败盗贼,因为立下功劳而被提拔,先后做过郡司马、县丞,还当过盱眙丞和下邳丞等官职。
从“盱眙丞、下邳丞”这些经历来看,他们都是管理一个县或一个郡的头头。要是在宋朝,得埋头苦读十几年书,考中了举人或进士才能捞到这样的官位。但东汉时期的人,靠武艺高强和勇猛就能得到这些职位,这样的对比也挺有意思的。
不过话说回来,就像汉朝的时候,虽然重视武力,但也看重文化。就像孙坚那样,如果没有点文采,怎么能坐上郡县丞这样的官位呢?
黄巾军造反的时候,孙坚是下邳丞,他接到命令去招募勇士,然后就从军了,当上了佐军司马、别部司马这些官职。他打了好多仗,平定黄巾军,还讨伐过凉州的韩遂叛乱。
孙坚从下邳丞升职为佐军司马时,有一千多来自吴郡和下邳的年轻人争着要当他的手下,他很快就组织起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,去参与攻打黄巾军的战斗。
有个小细节挺有意思:一个郡县的小官,居然也能练兵。只要上面一点头,他立马就能穿上战袍当将军,自己动手训练出一千人的精兵队伍。这可是汉朝官员的独门绝技。不过,到了宋朝以后,这样的本事官员们可就大多没有了!
等到董卓扰乱朝政,各地诸侯起兵讨伐董卓的时候,那个十七岁时就单枪匹马打败一群盗贼,并因此步入仕途的少年孙坚,已经晋升为了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的大官。
【简而言之——凭真本事、真能力吃饭,这就是东汉官员的选拔成长体系。】
汉朝的时候,要是普通人没啥真本事,就算他文章写得再好再漂亮,也是没办法当大官的,因为朝廷不认这个。
当然啦,要是说的是那些有地位的贵族后代,那就得另外说了。
孙坚十七岁时就勇猛无比,一个人拿着刀打败盗贼,从而开始了他的做官之路。这在汉朝,是很多官员起步的常见方式。因为像孙坚这样有勇气的年轻人,在汉朝可不少呢!
这一点,看看东汉末年到三国时候的那些州太守、郡县令丞们就知道了,他们平时能管理百姓、处理政务,一到打仗时就能召集士兵当将领,冲锋陷阵的人到处都是。
这和宋朝以后那些州郡的知府、县令完全不同,他们都是不懂军事的纯文人官员,一碰到打仗就慌了神,不知所措,对比实在明显。
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时,北方的游牧部落却安分守己,没有入侵意图的主要原因。
东汉朝廷虽然垮了,但那些州郡的官员们都是靠真本事爬上去的,个个都不是好惹的角色。
因此,想进入中原可没那么简单!
其实,不但打不进去,反而得听中原那些割据州郡的军阀的话,乖乖地派出骑兵去帮他们打仗。就像袁绍、韩遂、马超这些人,一开战,他们发一道征召令,手下的乌丸、羌族骑兵就得听话地来帮忙。
要知道,东汉末年时,鲜卑、乌丸和青羌的骑兵都挺能打。特别是乌丸的突击骑兵,那可是名震天下的精锐部队,给汉朝北方提供了不少好骑手呢。
不过,就是因为汉末的军队还很厉害,所以才被牢牢压制住。
【然而,文武双全、能理政治民又能练兵打仗的官员,从宋朝开始是不受欢迎的。】
像孙坚那样,十七岁就勇猛地去打强盗的人,要是生在宋朝,还想靠这本事进官府谋个一官半职,顶天了也就能在县里当个抓小偷的捕快,连个小官吏都算不上,更别说当大官了,那简直是痴心妄想!
像这样的人,就成了朝廷重点盯着的人,朝廷把他们视为“隐藏的危险”,非得狠狠打压不可,最好是能把培养这种人的所有环境都给除掉!
那么,要怎么把土壤清理掉呢?
这个办法挺容易懂的,就是把靠军功当官的路给堵上,只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官员。科举成了改变命运、让家族荣耀的唯一出路。要是科举考不过,就算他再有天大的本事,也别想踏上仕途做官。
从宋朝起,“重视文化、压制武力”就成了国家的方针,这个制度让中国读书人的勇敢精神彻底消失了。说得简单点儿,就是把能培养出英雄的环境给彻底破坏了。
这一招的高明之处在于,想要科举上榜,就得下苦功读书,一口气读个十几年,中间还不能间断。这样一来,除了不接触生产生活的实际、一门心思“啃书本”外,就没时间练别的了,实际能力也就没法提升了。
练武的人不懂文字学问,读书的人不认识各种兵器。
这样一来,大宋的天下就没有了内部的烦恼,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会玩兵变的将领,从根本上就被阻止了。
明朝在宋朝之后,也大多沿用了这个制度,因为它确实能帮国家解决内部的问题。但这样做的结果是,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,最终被外国敌人所灭。
像东汉三国那样的英雄豪杰,以后可就再也不会有了!
比如说,要是孙坚、刘备、诸葛亮这些人活在宋朝,那他们想当官就只能一门心思死读书。读到最后,他们就不会是“三国里的英雄”了,大概率会变成一个普通的读书人。
像曹操这种出身于开国功臣家庭的孩子,说不定会变成像高衙内那样的富家子弟,整天游手好闲。因为政治环境变了,他们已经没有了发挥才能的舞台,也不允许他们再有那种出类拔萃的气概了。
【汉朝末年与宋、明末年的对比。】
宋朝和明朝特别优待读书人,给了他们很多好处。可没想到,当敌人大举进攻时,那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,又经过科举考试当上州县官的人,有的扔下官职就跑了,有的选择上吊自杀,还有的直接投降了。想让这些人训练士兵、保卫国家,那实在是太难了,因为他们从小到大都没学过这些,根本不具备这能力。
汉朝时候,人们很看重军功,对勇士很好。其实到了汉末三国时候的那些大将军,除了孙坚,像董卓、吕布、张辽、徐晃他们,一开始都是当州县小官的,曹操和刘备也当过郡县的官员呢。
由于官员选拔制度的关系,地方上都是既懂军事又会政务的厉害角色,因此汉朝的州县领导们,即便在王朝末期也能稳住阵脚,对外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扩张势头。
但问题是,最后会有一个诸侯把中央给取代了。这或许就是宋朝以后,那些封建王朝要废除“靠军功当官”的规定,硬是把原本一起的文武才能分成两路的最关键原因。

